【新書上架📚】 洛桑醫師的新書《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博客來10/27開始預購! 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 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 以藏醫結合西醫、中醫、阿育吠陀等,配合大自然宇宙間,地、水、火、風、空五元素,從身心靈平衡下手,啟動自癒力。

[媒體報導][大紀元][健康1+1] 2020年2月13日
[重內在防疫,名醫教你做3個改變,對抗新冠病毒]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擴散,多國確診人數增加,口罩和消毒用品因搶購而缺貨,諸多消息讓民眾人心惶惶。但這種恐慌的心情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風險。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預防醫學集團院長洛桑加參指出,對抗新冠病毒,除了勤洗手、戴口罩等外在防疫,重視心靈的內在防疫也同樣關鍵。

內外防疫缺一不可

若要降低傳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內在的防疫——提升身心健康以抵抗外來病毒入侵很重要。如何內外兼防,洛桑加參給出以下建議:

1. 觸摸眼口鼻前、用餐前、觸摸公共設施後、進出醫院都要以肥皂或洗手乳徹底洗手。

2. 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又不通風的公共場所,如必須前往,請配戴口罩。

3. 多喝水,一天喝水量至少3000cc,且以溫熱開水為佳。

4. 維持運動習慣。

5. 居家空間常開窗,保持通風。

6. 避免食用生肉、生蛋及觸摸野生禽畜,廚房內生熟食砧板分開使用。

7. 多接觸大自然。

8. 勿過度恐慌、焦慮,保持善念及正向愉悅的心情,並學習靜心。

9. 練習腹式呼吸,呼吸要慢、長、細。

恐慌、抱怨和歧視 反害己傷身

面對無法短時間結束的疫情,若長期處在恐慌、緊張情緒中,對免疫系統將造成傷害。

情緒會影響免疫力」,洛桑加參解釋,當人情緒不穩定、陷入恐慌或緊張、睡不好,不僅會降低細胞修復力,還可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免疫系統錯亂,使人容易感冒或出現其它狀況。

以流感為例,當生活型態正常,情緒平穩,身體狀態很好,即便有病毒進入體內,身體免疫系統也能發揮清理、調節的作用。反之,就容易「中招」。

然而,與恐慌、緊張情緒相比,怨憤、歧視等負面情緒會使身體產生更多問題。

在中國境內,武漢人乃至湖北人在許多地方遭到歧視,有大樓直接掛上寫著「湖北回來的人都是定時炸彈」的橫幅。

在國際上,也有來自中國的民眾、甚至其他亞裔人被不友善對待的現象。一名在法國的越籍婦女向《世界報》(Le Monde)表示,路過的汽車駕駛對她大喊:「守住你的病毒,法國不歡迎你!」

亦有地方傳出因搶購口罩、消毒物品而造成物資短缺,人們抱怨連連、甚至對店家動怒。

仇恨、怨憤、歧視這些負面情緒不僅使免疫力、自律神經失調,癌症等慢性病也都與之息息相關。

洛桑加參指出,常看人不順眼、負面和悲觀的情緒都容易使人生病,死亡率也升高。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這類負面情緒能使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變短,這意味著細胞開始邁向衰老階段,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的風險。

正面、樂觀看待問題 不被情緒束縛

相反,正面思考、樂觀看待一切,會讓人更健康。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去年8月發表研究指出,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的平均壽命長11%~15%,壽命到達85歲的機會高了50%~70%。

2018年發表於《非洲傳染病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保持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改善人體免疫反應,增強對於疾病包括傳染病的抵抗力。

比如,不要總恐懼自己會被感染,只需要做好防疫措施,依舊可以按部就班地安心生活。心醫堂診所院長吳國斌曾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當年SARS流行期間,他觀察到,有些照顧病人的家屬得病了,有些卻沒得病。那些沒感染的家人通常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愛胡思亂想,負面和悲觀情緒很少,只專注於照顧患者。

而怨恨情緒也部分源於害怕自身被波及。當心裡的恐懼、焦慮減弱,對於感染者的怨恨和敵視也會自然消減。心態也會變得平和。

此時,如果能再心生為他的善念,就能進一步消減心理壓力。

善念、利他思維 助人又助己

台灣人權律師朱婉琪在個人臉書分享遇到一位暖心計程車司機的故事。這位司機平時就有買口罩及酒精的習慣,因此家裡不缺防疫物資,便把家中的口罩分送給朋友。他說此時大家心情還沒穩定下來,他能幫多少就幫,希望大家平安度過。司機看朱婉琪沒戴口罩,還問她需不需要。朱婉琪沒要口罩,但感嘆:「現在他這樣的好人多多益善。」

醫療人員們也在各自臉書專頁宣導正確的防疫資訊、教導民眾提升免疫力。不少民眾感謝醫生們的分享,並轉發給親友。

一位在美國的華人婦女在推特上發文寫道,她在公車上用手機收聽新型冠狀病毒於中國蔓延的新聞時落淚,有乘客到站下車前給她一個擁抱,安慰她別傷心。最後到終點站,司機也上前擁抱她,對她說一切會好的。

美國撤僑包機在馬區空軍基地降落後,一名華人婦女走下飛機,看到美國醫護人員用親切而溫和的面孔迎接從疫區歸來的國民,讓她感到整個人精神放鬆,安心踏實。

這種彼此扶持、無私的利他舉動有助於腦內啡的產生。洛桑加參表示,腦內啡可說是人體自然產生的最佳抗憂鬱劑,同時還是調節免疫的大功臣。「它的出現使人鎮靜下來,壓力消除、緊張緩解,並且重整大腦,使人有神清氣爽、煥然一新的幸福感受。」

不僅如此,當人幫助別人時,會感到很快樂,這種愉快的狀態可讓包含腦內啡在內的所有荷爾蒙分泌正常,副交感神經活性會很快提升,免疫力失調也能得到調節,細胞開始產生自癒、修復能力或加強抵抗的能力。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吃喝拉撒睡跟免疫系統都由副交感神經調控」,洛桑加參說。

「人本來就是誰有難就幫助誰。替別人著想,其實是真正在幫自己。」他強調,「行為自私、恨別人、總想自己的人,最後還是會害到自己。」從身體健康、社交能力到心靈健康,都會受到損失。

健康的意思,涵蓋沒有疾病的身體和健康樂觀的心理。社交能力包含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相處,都是健康的一部分。

在這次武漢疫情中,幫助別人,善待受難者,分享正確的防疫知識,皆屬於利他的概念。

古代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洛桑加參也認同這一觀點。正如他在臉書上分享:「當你懷抱正念善念,全身上下正氣充盈,所作所為所念所想皆符合善,自然外邪不侵。壞東西遇見你,覺得跟你不是同一國的,自然不想靠近,只會遠遠躲著你、避著你。」

放下手機 藉由美好事物的力量靜心

日常生活中,除了保持正面善良的心態,還要學會靜心。

當心靜下來,心跳和呼吸也隨著變慢,副交感神經活性會立刻升上來,使人容易放鬆。

由於橫隔膜上有副交感神經,因此通過腹式呼吸運動橫隔膜,不僅可幫助靜心、增加血氧濃度,也能活化副交感神經。進行腹式呼吸時,要慢、長、細,呼氣時肚子要鼓出來,吐氣時肚子收進去。

靜坐也可平靜思緒,但這對一般人並不容易。洛桑加參提到,心如果靜不下來,靜坐也達不到理想效果。

在這種容易緊張的時期,到戶外接觸大自然或到海邊走走,是最好的靜心方式。洛桑加參建議,到戶外散步時,先暫時戒掉手機,「半個小時、1到2個小時都可以,不要去看手機,這才能真正靜下來」。

大自然的能量能療癒身心。洛桑加參解釋,在大自然裡,心情能變得放鬆愉快,還可吸收到好的氧氣、來自植物的芬多精。新型冠狀病毒可引發肺部病變,而氧氣和芬多精有助於淨化肺部,減輕病毒細菌感染對肺的傷害。

大自然裡的芬多精、負離子還可調節身體的免疫系統、代謝系統、血液循環系統,這些系統的正常運作,對維持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在日常居家生活中,也有靜心的方式。例如聆聽古典樂,跟著音樂節奏有助靜心。或是打開窗戶感受風,有助於心情平靜。

空閒時,在家慢慢品茶或是點上蠟燭,兩到三人一起慢慢喝杯小酒,心情自然也能漸漸的愉悅、放鬆。

「健康的生活本來就是要會過生活」,洛桑加參說。但做這些事有個重要前提,就是把自己的手機、電腦關掉,不讓自己被爆炸的資訊擾亂情緒。

當做出這些改變,內心境界變得明朗、善良、平靜,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比病毒更強大。◇

 

 

 

[媒體轉載][香港01新聞頻道] 2020年1月19日
[愛自己,更健康!]

一個人最大的不幸,是不愛自己😔。現在,請為自己吃點好東西,把身體顧好,你不糟蹋身體,就不怕以後換身體來糟蹋你❤️。

宗教家、氣功大師、修道之人往往不顯老,他們心神穩定,也不常生病。除了有練有差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都很懂吃!」不是相揪去吃新餐廳的那種懂吃,而是知道吃什麼對心靈修持有益。有些食物,吃了拖累身體,也讓心靈淨化變得困難。覺得昏鈍抑鬱、喜怒無常、不安煩躁、老是很累?可能是不小心吃到了腐敗的、受汙染的、調味繁重的食物。我會避免的還有反覆加熱的剩菜、罐頭食物、碳酸飲料、不新鮮的肉、超量的咖啡因。

有時人不是真的生病,也不是自我控管情緒的能力特別差,而是受到這些暗黑食物的干擾。吃錯東西,一般人要花好大力氣才能把它代謝掉。正從疾病中康復的人,消化、代謝、排毒功能往往較差,更應該慎選入口的食物,減少干擾與無謂的耗損,把大部份精力用在自癒上才好。觀察印度教、佛教瑜伽士的習慣,修行期間他們常以純淨、充滿能量的食物,或者所謂的悅性飲食(Sattvic Diet)來補充營養,力求對身體造成消化代謝的負擔最輕,如此,身心靈的整合能更容易一些。

 

除了上述十二種靜心好食,全穀物、芝麻綠豆等種子食物、多樣化的當令蔬果、當地的藥草、綠茶或普洱茶、以傳統方法製成的起司等,也都很不錯。當我的飲食清單以這些食物為主時,即便沒有太多時間靜坐、持咒念經,我也能一整天心平氣和、輕安自在。優化日常飲食後,相信你也能獲得更上一層樓的靜心體驗。

以上是《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的內容節錄

[媒體報導][年代新聞-聚焦2.0高文音時間]
[治膝蓋免開刀-ACT活化關節細胞]

1.什麼是ACT?

ACT(Autologous Cell Transfer Therapy)自體細胞療法,原理為從自己的血液裡純化萃取出九種生長因子,於定點、痛點、退化處注入並釋放出高活性生長因子。利用自體細胞修復受損部位,刺激細胞的更新與再生機制。

2.ACT能解決什麼困擾?

膝蓋疼痛、退化性關節炎、膝蓋痠軟無力、不能蹲、曲伸困難、爬樓梯緩慢。運動員關節反覆受創之運動傷害。

3.相較於其他注射物,為什麼我更建議患者選擇ACT?

緩解各種膝關節不適,包含類固醇、玻尿酸、葡萄糖、止痛針等,皆可達到舒緩效果。但時間一到,老毛病照樣浮現,需再次注射。而ACT藉自體生長因子促進關節細胞活化再生,治標亦治本,且因為是以自己的細胞為原料,無毒、無基因突變性、無致癌性,且不會產生排斥與過敏反應。

4.目前診所應用案例:

治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最多)。

(其次)修復肩關節炎、五十肩、高爾夫球肘、網球肘、肌腱韌帶發炎扭傷……各種因運動傷害所造成的慢性發炎,以及預防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等等。

 

[廣播專訪][中廣流行網] 109年1月22日
[趙少康時間-好書推薦❤]

節目邀請到 洛桑加參醫師來談他的新書《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時報出版。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日常練習靜心,有效穩定自律神經,讓油門作用的交感神經與煞車作用的副交感神經,能互助互用、合作無間。改善交感神經太過強出頭的偏差現象,以和緩過度激昂的心跳、紓解超標的精神壓力、提升免疫力,因而降低多種難纏疾病好發的風險。

預防身體的病要從心靈著手,融合西醫、中醫、佛教醫學等最有效的方法,治標更治本。
全方位預防性提升身心靈效能、開啟靈性智慧、活化免疫力與自癒力。

聽《靜心・淨心》大家一起靜起來。

 

[廣播專訪][飛碟聯播網] 109年1月23日
[生活同樂會,靜心同樂]

洛桑加參醫師跟主持人蕭彤雯要來談「心」

2020以心養身❤️🧡💛💚💙💜
如何強化免疫、活化再生?
怎樣與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盼與您交心,一起來收聽♫

 

 

[媒體轉載][CMoney+元氣網] 2019年11月26日
[用減法,添壽增福氣]

活到 100 歲,看起來卻只有50歲?名醫洛桑加參建議:用這方法延長 20年壽命,一分錢不花!

健康加減顧。

選擇適合自己的好食物來補身,是加法,這個大家都很會。

這周來學一般人平常比較少用的減法,透過十六小時輕斷食,啟動自癒力。

不吃,不光是為了更新身體,也是為了頭腦的清明與心緒上的安定,

想要得到更純淨的靜心體驗,身體,一定得先淨化一下。

實驗:少吃可增壽超過 20 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了項斷食實驗,發現斷食 24 小時的老鼠 , 腸道幹細胞的再生能力顯著提升。

而英國倫敦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lth Ageing)也想知道限食與增壽之間是否為正相關,

他們控制老鼠食量減少百分之四十,

結果竟讓老鼠們多活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壽命。

若換算成人類年齡,多活百分之三十相當於增壽超過 20 年啊!

另外還有減少癌細胞產生方面的研究,斷食不但可以減緩罹癌老鼠身上癌細胞增生的速度,

斷食組的老鼠在接受癌症放射療法與化療時,出現的副作用也較少。

 

神醫口傳極上養生古法

現代西方科學講實驗、求數據,非抓幾隻老鼠來研究不可。

古希臘人不靠老鼠,就知道不吃也是一種選擇,比非自願性的挨餓境界還高,

他們以出於自願的斷食療法來純化、淨化自己。

亞洲人實行斷食的歷史也有好幾千年,修行者親自體會限食的種種好處,

包含身體上的,與心靈上的,「身心俱得輕利明快」有人這樣形容。

宗教上的斷食,求得是一個乾乾淨淨,能與天上神聖的心靈更靠近。

而醫學上的斷食,為得是一個徹徹底底,能從此擺脫疾病。

 

時間回溯到西元前六世紀。

某天,目連尊者去拜訪古印度神醫耆婆,問他:「我門下弟子有病,怎麼辦?」

耆婆回:「只有斷食能從根本上治癒疾病。」

神醫不愧是神醫,說話精闢又實在,在還沒有各種精密檢查儀器的佛陀年代,

神醫即能從再生、免疫醫學的角度來診治疾病,果然很神!

 

垃圾變黃金 清除老廢細胞

不過神醫境界太高了,光憑這一句,我們哪裡會知道斷食為何如此神奇,

所幸,做事很仔細的日本人,終於在 2016 年把其中的機制講清楚了。

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日本教授大隅良典, 為大家說明了「細胞自噬」(Autophagy)的原理,

人在斷食的時候,老舊細胞會啟動自己吃掉自己 , 並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機制,

身體不會把老的、壞的排出去,而是把垃圾變黃金,重新做出一些新的細胞來。

每次都聽人喊「我要餓死、要餓死了啦!」,其實,稍微餓一下根本「死」不了,

相反的,還會「生」,身體一方面再生新細胞,一方面還順便清除對人體有害的蛋白質和胞器,

控管老化所造成的傷害。

真的有長壽基因!

剛剛講得是回收、再生,現在講得是「修復」。

靠什麼呢?靠的是長壽基因去乙醯化酶(Sirtuin)。正是這種酶讓人類能在高溫曝晒、

缺水缺糧等各種艱難的生活條件中,繼續存活下去。它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活到 50 歲,看上去卻像是 100 歲這麼老,

表示他身體裡是自由基佔上風。

第二種是活到 100 歲,看起來卻只有 50 歲,這表示他身體裡的去乙醯化酶確實有好好工作。

當然啦!要我選,我要第二種。

 

長壽基因去乙醯化酶去哪買?

還是從什麼食物中我們能攝取到它?這玩意兒不是用吃的,恰恰相反,你空腹,它馬上就出來修補細胞。

去乙醯化酶跟我們的智慧之心一樣,我們天生就有,只是你不去叫它們起床,它們一直處於休眠狀態。

因為它本來就是伴我們度過生存危機的一種酶,你要有一點「危機」,比方說沒東西吃,

它才會出手拔刀相助。

放心啦,就算你是自願性不吃,而不是古代人那樣非自願挨餓,長壽酶也會跳出來幫你的。

 

巧妙運用斷食,身心靈再進化

自古以來,古希臘人、古印度人、基督徒的斷食淨身,佛教徒的過午不食,穆斯林的齋戒月,

以及道家的辟穀,限食的方式百百種。

如果是為了健康考量,我認為現今 16 小時的間歇性斷食, 最適合絕大多數人來執行,對日常作息影響最小,

一樣能啟動細胞再生、修復機制。

 

「 16 小時間歇性斷食」很簡單,本來一天吃三餐,現在減成兩餐。

我通常是不吃晚餐,「過午不食」是佛教徒最駕輕就熟的,

不吃晚餐對身體好處非常多,可成為常態。

但如果你晚上要應酬, 16 小時間歇性斷食就是隔天早餐晚點吃,空腹 16 小時,這樣也可以,

但晚上吃多了怕影響睡眠,這種的最好不要成為常態。

 

可以每周 1 次,也可以天天做

像我如果這陣子壓力大、胃酸過多的時候,我就會多做幾天。

為自己保留 16 小時的空腹時間啟動再生與修復,什麼東西都不吃,但可以喝水。

除了預防各種退化性疾病外,透過斷食,最明顯你會感覺到思慮更順暢、

身體更輕鬆、心情更愉快……種種好處,

這周請務必親自體驗看看。

 

 

[廣播專訪][NEWS98.財經一路發] 109年2月4日17;30-18:00
[靜心開慧眼,看見垃圾裡的黃金]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沒有顯微鏡怎麼那麼厲害🔬?因為佛有佛眼啊!說到眼界,依智慧級別不同,可分成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與佛眼。這就好比打電玩,修煉越認真、精進不懈,各種更厲害的眼,就一一解鎖🔓。

修煉是要怎麼練呢🧐?用靜心來打基礎!基礎打得好,進步就很快,眼界超展開,能是一瞬間的事。

古人說「當頭棒喝⚡️」「靈光乍現」……想要體驗這種神奇的體驗,也需要用靜心來打基礎。沒有執念的視界十分美妙,開眼界,最頂就是開到這種程度。讓我們一起一天天,跟侷限的心眼說掰掰,一步步斬無明、化暗為明,除去小心眼的障蔽,從此活得更精彩、更痛快😁。

 

 

 

[媒體轉載][早安健康] 2019年12月19日

[✍️開心管理、壓力管理]

 

正確應對壓力,預防心血管爆走

「天啊!我壓力好大,快要崩潰了」「我!要!退!休!過著沒有壓力的『美滿』生活」「我覺得很有壓力,你不要再逼我了」

心理壓力,一般人常把它當成「壞東西」,避之唯恐不及,非除之而後快。不過常看我文章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壓力本身是非好非壞的存在,看你怎麼用它而已。」管理好壓力,你的心,絕對會開心!

壓力長期被汙名化,不是沒有原因的。以停經婦女最有可能遇到的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為例,這種心臟病之所以被誘發,除了肺部疾患與感染外,最有可能是因為女士們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完全沒有紓壓,老是自怨自艾、焦慮恐慌、與他人發生衝突、情緒大起大落所造成。

哈佛大學附設婦女醫院的心臟病專家湯瑪士(Thomas H. Lee)博士解釋,「毫無疑問,頭部和心臟之間有著密切關連。」「壓力及其引起的負面情緒(比方說焦慮、憤怒、悲傷)向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脫不了關係。」

然而壓力,很多時候我們也得靠它,才能度過重重難關。當巨大的挑戰降臨,人開始釋放壓力荷爾蒙,我們就像吃了大力丸一樣,立馬心率增強、肌力增加,就連腦的耗氧量都跟著增加,思慮變得更迅速、更靈活這樣。挑戰人生關卡時,沒有點壓力還真不行呢!

那,要怎樣知道壓力什麼時候傷身?什麼時候利生?關鍵在於「壓力維持的時間長短」和你「懂不懂得放下」。

短暫的壓力,能激發個人最佳表現。長久不卸下的壓力,則不斷增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樣懂了吧!

哈佛心臟專家為人們的心血管健康,做了很好的建議。湯瑪士博士希望大家能用「喜悅」與「滿足」等積極情緒,來代替「悲傷」、「恐慌」、「焦慮」等消極情緒。正確應對壓力,作法有三。

靜心靜坐觀想。我認為「悟無我」、「放下我執」、「開啟智慧」尤其對健康有益。退而求其次,「不抱怨」、「不批評」、「優化語言」,也能讓自己和別人的心情變美麗。

要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每天快走10分鐘開始,漸漸增加到專家所建議的每周累計150分鐘中強度運動。當你覺得壓力很大,不妨做做「洛桑瘋」,記得傻傻笑、越瘋越不計形象越好,壓力能很快甩開。

擁有社會支持。換句話說,就是享受友誼和親情。最重要是要讓自己知道,遇到緊急狀況、人生不如意的時刻,有人會對自己伸出援手。許多研究報告顯示,有安全感的人,大腦較不容易衰老,即便生病,預後狀況也是相對樂觀一點。

管理壓力,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保你心血管健康。

作者簡介:洛桑加參醫師,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京妍生技董事長、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世界抗老化醫學醫師、前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前臺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醫師。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 臉書粉絲專頁:洛桑加參@DR.LOBSANG

 

[媒體轉載][早安健康]  2019年6月4日

[顧好這個鐘,預防癌細胞增生]

Good Night!說完這兩個字,你是上床睡覺?還是開始越夜越美麗的夜生活?

不少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創意工作者,一天經常是這樣開始的。調兩、三個鬧鐘,早晨好不容易才爬起來,於是下定決心今晚要早點睡,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卻又臨時起意把上床行程改成在床上上網,結果一拖太晚,只好又再調兩、三個鬧鐘。

英文的熬夜是這樣說的「Burn the midnight oil」。如果燒的是多餘的脂肪,那我沒必要阻止你!偏偏不是,太晚不睡,燃燒的可是青春啊!經常錯過深層睡眠的細胞修復黃金時間,老化,以及伴隨而來的退化性疾病,還真的會讓人「油盡燈枯」。

中研院年初發表一篇文章,內容說明為何要善待自己生命裡最重要的一個鐘--生理時鐘。研究指出「生理時鐘的混亂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若是已有乳癌細胞的存在,混亂的生理時鐘則有可能加速癌症惡化。」

逆天不睡,不只給癌細胞機會,各個器官的工作排程也會被搞得很混亂。中醫的「子午流注」明確指出了12時辰與12經絡的對應關係,比方說卯時早上5點到7點屬於大腸經的時間,利於排便排毒。

順應日月天時,按自然的生物鐘(Biological clock)走,你就是「天之驕子」,享受VIP級的免疫力與自癒力。而叛逆挑戰生理節奏,貪玩、貪愛工作,滿足一心貪慾,卻使其他器官活受罪。台大教授就發現「若是腸胃道的生理時鐘因光照被打亂,消化吸收功能與腸胃道菌叢會受到影響。」

搞不懂「節律基因(PERCRY)」或「細胞激素(Cytokine)」沒關係,記住最重要兩件事:第一「有事明天再說,先來睡了」,還有就是「睡前不要玩手機」。

 為什麼現代人常睡不好?下一頁繼續看:養生醫師給您的失眠處方

為什麼不能睡、睡不好?

 太聰明、太有責任感、太有錢、位子太高的人,多半都曾有失眠的經驗。「跟他認真你就輸了」我常勸人聰明不用24小時都表現出來。該聰明的時候聰明、該裝傻的時候真傻,放下、靜心、歸零,晚上會比較好睡。

 道理說得簡單,能成功做到的很少。

你知道全台灣多少人半夜在床上「煎魚」?翻來覆去就是一點睡意也沒有。至少260萬人!這是比較嚴重的,當成慢性病來處理。至於困擾輕一些的,全台還有近8成的人,雖不到「病」的程度,但有時也是很難睡。

 一顆小藥丸能暫時解決失眠。但我不喜歡「暫時」,希望不用吃藥,就能一輩子睡得像豬一樣香甜。怎麼做呢?先來了解一下夜未眠的原因。

 睡睡醒醒,夜臥不安

 常由腸胃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引起。比方說吃吃喝喝太過癮,脾胃過勞消化不良,積食過多上擾心神,打擾了休息。其他還有睡前幾個小時仍密集使用3C產品(視覺受太多刺激,大腦停不下來),或是太陽下山後喝太多水半夜頻尿,以及夜間運動太認真太激烈(飯後散步無妨),都會影響睡眠品質。

我遇到一些個案,自從服用止痛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利尿藥、調節心律的藥物之後,便開始出現失眠症狀。若失眠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有必要再和醫師討論用藥的必要性與換藥的可能性,又或許劑量不必吃那麼重。

 不易入睡,輾轉難眠

常發生於急性失眠。通常是因為心裡有一塊放不下的大石頭,例如隔天有重要簡報、重要考試、重要約會等等。平常有時間練習靜坐靜心,在這種時候就能派上用場,預防急性失眠。

而長期性的思慮過度、體力耗損過多、熬夜日夜顛倒,也容易造成陰陽失衡、氣血兩虛,使睡眠變成很困難的一件事。最根本就是要改變習慣、調整作息,其次補氣補血,把從前虛耗的慢慢充實回來。

此外,有些工作性質需要經常出差外宿,因認床的失眠,建議可攜帶自己的枕頭、小毯子、小玩偶,儘量把睡眠環境布置成能令自己安心的樣子。因時差失眠的,脫去鞋襪接地氣最快。

這是關乎一輩子健康的事!造成失眠的原因不只一種,下一頁解析更多因素,更能一個個排除失眠禍首! 

痛醒、驚醒與睡眠末期的失眠

如睡到一半抽筋痛醒,或是頭痛、胃痛、關節痛、呼吸不順、過敏氣喘、高血壓、心臟病,各種疾病也會造成睡眠中斷。屬於這類狀況,治本就是要把最關鍵的疾病治癒,其次才是養成助眠的種種好習慣。 

比方說抽筋,原因很多,可能是情緒緊張、循環不好(按摩或足浴都能改善)、足部著涼(可穿襪子睡)、電解質不平衡。還可能是習慣白天以咖啡或含糖飲料代替水,水分攝取不足所導致。最終還是需要找出原因,才有辦法從根本上去解決、一勞永逸。(依賴安眠藥,就怕越吃越重)

失眠這檔事,可大可小。短則黑眼圈皮膚粗糙,臉難看了點,這還不要緊。長久下來,細胞再生功能喪失、免疫力衰退、老化加速、大腦損傷、心梗、腦梗、中風這些,就很可怕。

也許造成失眠的原因不只一種,我們盡量一個一個去把它排除掉。這是關乎一輩子健康的事,別嫌麻煩。甚至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太競爭太勞心,晚上不能睡的朋友,我都還建議他們去換一個能夠睡覺的工作,長期來看絕對值得,不必覺得放棄高薪可惜。萬一失去健康,擁有再多也無福享受。

  

作者簡介:洛桑加參醫師,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京妍生技董事長、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世界抗老化醫學醫師、前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前臺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醫師。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

 

 

[媒體報導][國際扶輪總監月刊] 108年12月
[佛系醫學--不藥而癒的靜心醫學]💫

 

投資界有句名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換作健康,也是一樣的概念。「唯有透過正向的養生智慧來關注健康,人才能確實擁有健康!💚」古人說「上醫治未病」,意思是最好的醫生,在你還沒生病之前,就能幫助你遠離病痛了,讓你一點苦頭都吃不到😘,多厲害啊!這,就是最早的預防醫學概念。

而時代進步、醫學進步到了今天,「上醫治未病」新的解釋,那就是:請各位做自身的良醫💪,在身心靈失衡、疾病顯化出來前,預先趨吉避凶,把自己照顧好🤠。養生的大小事、各種醫療新知📚,最好都能多多射獵,找適合自己的來實踐。

據統計,🏩醫療院所能幫助病患恢復健康的比重,最多只佔了25%,而要成為「不生病好命人」,75%的努力,得靠自己。

能遇到好的「上醫」算是運氣好、之前福報累積不少,但若自己能做自身的「上醫」,豈非更好?自己的身體自己救,何須靠運氣?😊

佛教醫學中最精華的預防醫學概念,‼️❗️最最最重要就是「一流的健康人會盡力去除對自我錯誤的見解,認真脫離無明、開啟智慧,擺脫由貪念、瞋恨(愛生氣)、無知等三種心毒對身心靈造成的傷害,如此,即可遠離八萬四千種疾病。」